第1945回- AI生活應用-1-計算每天吃進多少熱量
本文是由我與 ChatGPT 於 20250907 共筆完成
這陣子我開始用 ChatGPT 來紀錄每天的飲食,順便幫我估算熱量。
這一個月以來,我沒有特別增加運動量,唯一做的改變,是把每天的進食的總熱量,控制在 1800 到 2200 大卡之間。
這個方法帶來的效果非常讓我驚訝!體重下降得比想像中順利。每天盡量均衡飲食,但要不嫌麻煩、鉅細靡遺的把吃了什麼東西,重量是多少,紀錄清楚。原本是為了要監控脂肪和糖的每日攝取量,沒想到這樣子體重就開始慢慢往下掉。
但是,在這個過程中,我遇到一個「怪怪的 moment」 :
我覺得我明明沒吃多少東西,可是一整天的熱量統計出來,怎麼會比我自己「體感」的多很多?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20250907
🍞 早餐:雜糧麵包 150g、水煮蛋 1 顆 60g、五穀饅頭 100g
🥗 午餐:玉米筍 + 花椰菜 120g、芝麻沙拉醬 30g、竹筍蕃薯包 140g、桂格 超纖10穀豆飯 80g
🍽 晚餐:桂格 超纖10穀豆飯 160g、豬里肌肉 60g、芹菜 40g、蓮子湯 150g
📊 當日總計 (早餐+午餐+晚餐+甜點) 熱量:2,214 kcal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你看!這樣的食物種類和重量,怎麼可能會有這麼多熱量?!
我仔細去追查 ChatGPT 是怎麼累積加的,我發現:
桂格超纖 10穀豆飯,午餐我吃 80 克,晚餐我吃 160 克。我老實跟 ChatGPT 回報了「熟飯」的重量,然後它幫我計算熱量。結果一看:午餐 285 大卡、晚餐 570 大卡,合計竟然快要 900 大卡。這跟我的「體感」不符?
於是我開始跟 ChatGPT 一起檢討。我問它:「這個數字你是怎麼算出來的?」
它回答說:「根據包裝,80 克十穀飯有 295 大卡。」
我追問:「那這個 80 克,是指乾的重量,還是熟飯的重量?」
這時候,問題才逐漸浮現──原來 ChatGPT 是用「乾重」的熱量去套在我報告的「熟飯重量」上,結果就整個高估了。
舉例來說,桂格超纖 10穀豆飯標示的是 80 克乾重 = 295 大卡,煮熟之後大概會吸水膨脹兩倍,變成 160 克。也就是說,熟飯 100 克的熱量應該大概是 180 大卡左右,而不是 360 大卡。
這麼一來,我午餐吃的 80 克熟飯,正確的熱量應該是 147.5 大卡,晚餐的 160 克熟飯才是 295 大卡。跟一開始算出來的 295 + 580 大卡相比,整整差了 442.5 大卡!
這次經驗讓我學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:
📌 食物的熱量要分清楚「乾重」和「熟重」,千萬不能混用。
因為同樣是 100 克,乾重是純穀物,熱量密度非常高;熟重則因為吸水,熱量密度大幅下降。
如果拿熟飯的重量去套乾重的熱量,就會覺得自己怎麼吃都超標,結果白白多出了幾百大卡。
我回頭檢查,也發現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問題,很多剛開始記錄飲食的人也常常會踩這個坑。網路上甚至有營養師提醒,義大利麵、米飯這類食物最容易出現這種誤算。包裝上的標示多半是「乾重」,可是一旦煮熟之後,就要重新換算。
所以,我跟 ChatGPT 討論後,決定為自己做一份「乾重 ↔ 熟重換算表」。例如:
- 桂格十穀飯:乾重 100g = 362 kcal → 熟飯 100g ≈ 180 kcal
- 白米:乾重 100g = 365 kcal → 熟飯 100g ≈ 135 kcal
- 義大利麵:生麵 100g = 350 kcal → 熟麵 100g ≈ 135 kcal
- 蓮子:乾重 100g = 350 kcal → 熟蓮子 100g ≈ 96 kcal
有了這樣的表格,以後我就能很快地確認數字,不再陷入「體感不符」的疑惑。
這次的經驗,讓我更確信一件事:
只要把數字算對,心裡就不會覺得委屈或焦慮。因為我知道,今天我真的控制在 1800~2200 大卡之間。
而且,當我看到體重慢慢下降,會很有成就感。這個過程不只是減肥,而是跟自己對話、跟習慣對話,甚至跟 AI 一起檢討錯誤。
所以,當你覺得「奇怪,我怎麼明明吃很少,熱量卻高得嚇人」的時候,不妨也檢查看看──是不是掉進了「乾重/熟重」的陷阱?
一旦搞清楚這個環節,你可能會發現,自己其實沒有吃得那麼多,努力沒有白費,數字才會真正反映出你的生活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