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77回-短文摘要的宏觀法則

我對國語文教學並沒有多深入的研究,這一回網誌只是在記錄我的學習歷程。

明天要帶一個國小五年級的學生去參加「短文摘要」比賽,今天我拿出評分標準來看一下,共有:理解層次、組織結構、文章詮釋、錯別字、標點符號、字數。我從國語課本的教師手冊裡找了一篇補充文章 請問您貴姓? (作者:木下諄一)來和學生一起練習。

這篇文章含標點共有 1360字,根據以往帶學生參加比賽的經驗,好像比賽時發的文本應該至少是兩三千個字的,比賽時間有一個小時,應該有充足的時間可以構思 170~200字的摘要。

由於課文的篇幅都比較短,學生寫大意比較常見的做法是先寫分段大意再拼湊成全文大意,但是這對篇幅較長的文章來說不是個好辦法。

要怎樣在 170~200字數限制下寫出富有結構、又能展現參賽者充分理解文章內容的短文摘要呢?我先思考的是,如果我自己要把這篇文章用90秒的時間講給別人聽的話,我要講些什麼?

我想我應該會先把文章的內容讀完讀懂後,把重點畫成概念圖。以下是我和學生一起整理的:


因為只能寫170~200字,大概就三、四句話講完。因此每一句話都要精心設計過,以請問您貴姓?這篇文章為例,我想的摘要結構是:

  1. 呈現問題 (包含文章背景) 約三行,一行20字。
  2. 作者的四個解決方法,約七行。
然後請學生開始寫摘要,在寫的過程中,發現結構上有問題,作者所提的的四個解決方法中,前三個應該要整合,不然字數會超過,因此又修改結構:
  1. 以呈現問題及背景資料作為摘要開頭
  2. 三個解決方法的正面和負面後果
  3. 以最後一個方法做摘要結語
我自己也試著寫了一篇摘要如下:


請問您貴姓?這篇文章的摘要,我覺得最難的是結尾,因為作者言猶未盡,為什麼「木下」被誤會成複姓,作者的心情會從訝異轉為同意對方的見解呢?我只能用猜想的,可能作者既然已經在台灣生活了二十幾年,大概很樂意被認同為台灣的一份子:把日本人的姓氏用中華傳統的複姓來理解,未嘗不就是被台灣人接納的一種象徵。也許作者還很自豪自己講的國語毫無日本人的口音吧?

這些臆測,我想應該不能當成是摘要的一部分,這算是「讀者的詮釋」。不過也因此我很好奇,評分標準裡所謂的「文章詮釋」,指的是作者嗎?還是讀者?

下班回家後又上網查了一些資料,很驚喜的發現抓緊課改方向 落實優質語文教學一文中提到:
  • 蘇月華等(1996)提出:閱讀能力有三項認知因素:即字詞提取、命題編碼和篇章整合。至於閱讀的主要目的,就是要綜合出整篇文章的主旨,當中需要經過一些過程,建構出文章的「宏觀結構」。因此,要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,就要讓學生有方法地了解文章的「宏觀結構」。
  • 蘇月華等(1996)進一步解釋:要建構文章的「宏觀結構」,就需要依循一套特殊的語意連貫法則,這套法則稱為「宏觀法則」。「宏觀法則」包括:刪除、概類、建構和綜合四類法則。「刪除」指刪去不相關的命題,「概類」指用一個概括性命題將個例(一系列平行的句子)歸納,「建構」指將不相連的命題建構出新的命題,「綜合」指將命題綜合成較高層面的宏觀命題。掌握這些法則將有助提升閱讀的能力。

宏觀法則

宏觀法則是誰的創見呢?從 2013活化教學國際講堂-香港閱讀教學經驗分享的簡報中,裡面有提到, 1977年 Van Dijk 提出四項宏觀法則 (macro-rules) 作為文章整合的方法:
  • 刪除 deletion
  • 概類 generalization
  • 建構 construction
  • 綜合 integration
啊哈!我覺得我寫的短文摘要,四項宏觀法則應該有都用用到喔!日後有時間再繼續深入研究,今天累了先寫到這邊。

延伸閱讀: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第1918回-師師有法寶-4-雄-筆順練習-南一-康軒-翰林-國小國語- QR Code 大合集

第1670回-自主學習-如何印出中英對照的 TED 演講逐字稿

第1804回- Google 文件如何一次看兩頁?